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或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1小時通勤圈為基本范圍的城鎮化空間形態。成都都市圈以成都為中心,與周邊聯系緊密的德陽、眉山、資陽共同組成,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重要極核。近年來,成都都市圈在產業創新、商業消費和交通互聯等方面的發展已初見成效,但都市圈內城市間差距非常大,除了新一線城市成都之外,其他城市均為四、五線城市。如何在極度不平衡發展的區域現狀下,加快構建服務全國大區域的新發展格局,是成都都市圈未來發展的重要課題。
從國內各大城市圈現狀來看,成都都市圈的典型特征是各城市發展極不平衡,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發展差距較大,目前國內重慶、西安、武漢、長沙、昆明等都市圈也有類似特征,這些都市圈均位于我國中部、西南或西北地區。具體表現在都市圈內部多維度存在較大差距: 2021年成都GDP占都市圈的比重達到79.6%,年末常住人口占比達70.9%,成都已經進入城鎮化后期、穩定發展階段(城鎮率超過70%),德眉資3市處于城鎮化中期、快速發展階段(城鎮化率30%-70%),成都人口密度超過千人/平方公里,經濟密度超過億元/平方公里,而德眉資3市人口和經濟水平仍處于較落后階段。 資料來源:本表根據各地公開數據整理測算 對比上海、南京、廣州、深圳等都市圈中心城市人口資金等對外聯系度,成都都市圈平均城市間企業資金互投額、城市間人口流動數量等指標都遠低于上海、廣州等都市圈。 從成德眉資4市的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等高技術含量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分布情況看,成都集中了都市圈內近90%的相關企業,占據了都市圈絕對主導地位。 從形成原因來看,中西部地區都市圈內部發展不平衡的典型特征,與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的區域不平衡發展戰略緊密相關,其實質是在經濟不夠發達的中西部地區“集中力量發展省會”的政策下,省會城市吸聚各種利好資源迅速發展而成,“一核獨大”現象明顯,但這一定程度上也是以減損省內其他城市的發展資源為代價。 客觀來看,在經濟發展不夠發達的階段,促進優勢地區率先發展,是一個國家和區域走向繁榮的必然選擇,平均發展的企圖只會阻礙發展;而領先發展與共享發展要實現“并行不?!?,需要經歷較長過程,差距先拉大再縮小,呈倒U型曲線,成都在城鎮化初期和中期階段,與周邊城市差距必然擴大,但在城鎮化后期,將從單一城市的城鎮化發展階段向多城市組成的都市圈發展階段轉變,中心城市的功能也將從虹吸效應向擴散效應、輻射效應轉變,以帶動周邊城市共同發展,不斷縮小地區差距和生活水平趨同。 從表面來看,成都都市圈中心城市成都與德眉資各方面差距巨大,都市圈最大的問題是內部發展極不均衡。但是,事實上,國內外著名都市圈的中心城市都有很強的競爭力,例如倫敦、東京、上海等,成都都市圈的中心城市能級還遠沒有達到上述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標準,其中心城市看起來強是因為整個都市圈勢力還非常弱,是相對的“強”而不是真正的“強”。因此,成都都市圈的發展路徑,不能過度受限于力圖打破發展不平衡的局限思維,過分著力補短板,而是應該在全面提升中心城市競爭力、強化極核主干功能的同時,統籌布局、科學規劃整個都市圈的建設發展。 統一的規劃以及產業政策,可最大程度減少單個城市在追求個體利益最大的過程中引起整個都市圈的資源浪費、重復布局、惡意競爭、透支發展空間等不經濟行為,降低因各個城市之間的短期利益與目標并非總是一致而出現的零和博弈,更有利于將城市之間的關系由競爭轉變為競合關系。成都都市圈應以發展規劃為依據,以全局產業政策支撐,突破行政界限,從區域一體化的視角尋求最佳的空間資源配置方式,加快推動成都與德眉資形成定位清晰、分工明確、相互協作的發展格局。加快報批實施《成都都市圈國土空間規劃》,創新跨行政區域的平等協商的規劃協同機制和平臺建設;推動天府大道北延線、南延線科創走廊和成資協同開放走廊沿線各功能組團融合發展;科學打造成德臨港經濟、成眉高新技術、成資臨空經濟三大產業帶,落實起步區、核心區范圍內產業用地、商業用地、住宅用地、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用地的比例結構上下限,以實現都市圈整體高效的發展空間格局。 成都都市圈經濟區具有多級別、多類型經濟區、行政區交疊的現狀特點與改革難點,應當積極探索在地域相鄰的城鎮之間,以經濟區發展思路逐漸淡化行政邊界,實現政策與設施共享、產業協調發展、市場相互融合,從而推動區域競爭力整體提升。在不直接相鄰的地區,可以發揮各區特色優勢,積極構建“創新飛地”“異地共建園區”等有利于區域協同的產業空間,例如成都高新區與雙流區共建生物城模式,可在條件適合的都市圈其他地區復制推廣。同時,積極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的改革制度設計,加快構建“統計分算、財稅分成”利益關聯體制、“行政協調、財力統籌”政策協調機制和貫徹“因區施策、差異分離”現實改革路徑等舉措。 進一步優化提升成都中心城區功能,加快提升成都輻射帶動能力,打造全國重要的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國際門戶樞紐,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區域輻射力。在強化成都輻射帶動作用的同時,需要進一步發揮德陽、眉山、資陽的比較優勢,促進都市圈內不同等級城市的協調發展。德陽應通過“壯集群”“強龍頭”“聚合作”“興人才”“擴出口”打造世界級重大裝備制造業基地。眉山應以打造都市圈高端產業承載區南向開放前哨樞紐、新市民宜居康養城的節點城市為目標,推進共建成眉高新技術產業鏈、共享高水平開放網絡、共筑天府宜居宜業生活圈。資陽應從臨空制造、醫藥健康、現代物流等產業發力,明確打造臨空經濟高地的發展策略和與成都東部新區聯動發展的協同策略。 高度發達的基礎設施網絡是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和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支撐,是各城市之間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分工、合理的城鎮空間結構及優化的前提,成都都市圈要加快構建“一千多支、五區協同”區域發展新格局,推進鐵路公交化改造,建設軌道上的都市圈。同時,加快推進公共服務同城化,推進都市圈內各城市之間基本公共服務領域、項目、內容、數量等銜接一致,促進公共教育、醫療衛生、養老托育、就業創業和文化旅游體育等領域差距不斷縮小,推動跨區域高頻公共服務事項同城化無差別受理,構建跨區域聯防聯控、風險預警、應急響應、疏散安置、恢復重建等一體化應急協同聯動體系,促進都市圈整體協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