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0日,2022年的最后一個工作日,重慶都市圈攜手成都都市圈共同交出了一份產業協同發展成績單:這一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重點建設的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消費品4個萬億級產業產值分別達到2.2萬億元、7500億元、1萬億元和1.48萬億元;兩地共同報送川渝汽車供應鏈“白名單”企業約500家,共同謀劃推動成渝地區電子信息產業集群在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中勝出,同時全年川渝兩地共生產汽車318萬輛,同比增長17%。 2021年10月出臺的綱領性文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提出,強化雙城經濟圈產業協作,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繼2021年《成都都市圈規劃》出臺后,《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也于2022年8月正式印發,兩大都市圈將在基礎設施、產業布局、科技創新等方面充分對接,進一步推動“雙核”聯動、“雙圈”互動。 年采購200億元 長安汽車15%零部件來自成都都市圈 一輛汽車需要多少零部件?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采購中心副總經理王玨告訴記者:上萬個。 1月10日, 當記者來到長安汽車兩江廠區時,王玨正在為三天后即將召開的2023長安汽車全球伙伴大會忙得不亦樂乎。上萬個零部件,背后是一張龐大的供應網,王玨最看重的是本地配套。他欣喜地告訴記者,這幾年成渝地區的配套率一直呈上升趨勢,目前成都都市圈已占到了15%的份額,年采購金額在200億元左右。 “從儀表盤到啟動電機,從內外飾到雨刮器,從內到外隨處都能看到成都的產品”,打開一輛剛下線的長安汽車,王玨向記者介紹,“這輛整車不僅是‘重慶造’,還是不折不扣的‘成渝造’”。 緊鄰兩江工廠的長安汽車全球研發中心內,長安新能源電池開發團隊正在與來自中創新航成都龍泉驛工廠的研究人員交流著三元快充電池的關鍵技術環節;中創新航四川方面與長安新能源共同研發的磷酸鐵鋰電池優化方案也在熱烈討論中;來自四川寧江山川機械成都工廠的配套減震器、四川建安工業的懸架后軸……“每天都有上千輛滿載各種汽車配套產品的貨車奔馳在川渝間的道路上,銜接成鏈、密織成網,直接推動了川渝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據長安新能源總經理鄧承浩介紹,2022—2023年,長安新能源在川渝配套率將由16%提升至56%,2023至2024年川渝配套采購金額增長率將達到106%。 對此,吉利工業互聯網全球總部廣域銘島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工廠數字化部總經理周念念同樣深有體會?!霸谖覀兊某啥蓟?,有大量來自重慶的人才加入到整個新車型的研發制造當中,而在重慶,也有大量來自吉利成都學院輸送的產業所需的優質人才”,周念念告訴記者,“同時,我們重慶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上面孵化出的各種制造工業軟件,也為我們成都的制造基地進行賦能,讓生產變得更加靈活、高效,以高質量、低成本的模式贏得更多市場青睞,提升了整個產業鏈協同的效率?!?/span> “正是這張高水平的‘網’,推動了川渝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敝貞c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重慶整車品牌眾多,且整車制造業基礎實力雄厚,擁有包括發動機、變速器等各類總成在內的完整供應體系,不過在電池材料、電池包等新興領域的重慶本土企業體量較小。而四川恰好在新材料、動力電池、電子信息和軟件產業領域優勢突出,尤其在智能網聯汽車檢驗檢測平臺、信息安全等技術領域有較大優勢,同時還具備高??蒲性核蓉S富的智力和科技資源。目前川渝有汽車整車企業45家,各級配套商達到1600多家,年產值超7000億元。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1—11月川渝產汽車近270萬輛,占全國汽車產量的11%。通過深度融合,川渝正致力于高水平打造萬億級的汽車產業集群。 產業鏈互補融合 攜手開拓新賽道 根據《重慶都市圈發展規劃》,都市圈內的現代產業體系將更加完備。共建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加強產業協作,發揮兩江新區、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的牽引作用,提升中心城區產業創新發展能力, 有序推進產業承接轉移;建設先進制造業集群,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實施支柱產業提質工程,加強未來產業前瞻謀劃。共建現代服務業高地,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高品質和多樣化升級,加強服務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以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為牽引,構建優質高效、結構優化、競爭力強的服務產業新體系…… 前不久,工業和信息化部《第三輪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優勝者名單》公示期結束,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集群正式成為“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電子信息是包括成渝都市圈在內雙城經濟圈重點建設的4個萬億級產業之一,這也是兩大都市圈深化合作的一個縮影。除了產業的優勢互補和技術融合,成渝兩個國際級都市圈的攜手,還將共同開拓新的賽道,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賦能。據悉,2021年以來包括川渝共同建立成渝地區工業互聯網及智能制造服務商資源池,遴選出20個“5G+工業互聯網”標桿項目;兩地聯合啟動第二批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合作示范園區申報,形成“15+15”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共同舉辦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世界顯示產業大會等重大活動,讓川渝協同發展氛圍日益濃厚。 圍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兩地協同培育世界級汽車產業集群,共同編制汽車產業合作圖譜,兩地130家零部件企業相互融入對方整車配套;協同培育世界級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成渝地區電子信息先進制造集群入選工信部第三輪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優勝者公示名單;協同發展通用航空裝備產業,重慶兩江新區與成都市金堂縣建立通航產業溝通聯系機制,兩市龍頭企業共同研發新一代渦扇發動機等項目加快推進;協同發展生物醫藥產業,重慶國際生物城與成都醫學城共建生物醫藥研發供應鏈平臺、產業運營合作平臺…… 產業融合 還需補鏈延鏈強鏈穩鏈 搭建產業協同發展平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這是推進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核心目標和重點任務。經過三年的發展,在產業協同上取得了不少具有價值的探索,如扎實推動規劃同編,確保兩省市制造業發展方向一致、步調協同;共同編制《川渝電子信息產業“十四五”發展布局及產業鏈全景圖》等產業發展規劃;編制《成渝地區工業互聯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建設工作方案》并獲工業和信息化部批復;同時深入推進園區合作共建,高質量推進川渝高竹新區建設,完成榮昌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首批20個產業合作示范園區認定授牌,推動兩省市產業園區簽署合作協議超過40份。 除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制造業,下一步,成渝還應加大力度推進消費品、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鏈 補鏈延鏈強鏈穩鏈,共同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共同強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共同引育高層次創新人才,共建西部金融中心,推進成渝雙城經濟圈產業融合發展。 構建“工業雨林”的生態體系 從長安汽車到重慶市發改委再到重慶社科院,一路采訪都能聽到一個詞:工業雨林——成渝兩大都市圈,也正在搭建一個如熱帶雨林般龐大而又精妙的生態體系,共同推動制造業良性發展。 以汽車產業為例:2022年川渝汽車產業逆勢增長,合計生產318萬輛,高出全國平均水平8%以上。 逆勢增長的背后,是“工業雨林”生態效益的逐步完善:目前兩地已搭建起產業鏈供需信息線上對接平臺,并推動成渝間累計建成省際高速公路“電走廊”、成渝“氫走廊”;著力智能制造創新發展,兩地正在共同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聯動共建人工智能、大健康等領域重點實驗室;截至2022年底,兩地共建的160個重大項目全部開工、累計完成投資5628億元……在這樣的生態環境下,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雙圈”的相互輝映下,成渝現代產業形成合力,區域發展相向而行,攜手打造世界級產業集群指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