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思想明確。堅持“樞紐筑基、產業聚勢、創新驅動、平臺賦能、生態優城”總體思路,以“港產城人”四位一體融合發展為目標,以臨空制造業和臨空服務業協調發展為重點,以全面對外開放和體制機制創新為突破,全力打造臨空經濟區新樣板,努力建設內陸對外開放合作新引擎。 關鍵詞:臨空經濟區范圍 為加快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充分發揮成都天府國際機場對區域經濟的集聚輻射作用,高起點高水平建設成都天府臨空經濟區(以下簡稱“臨空經濟區”),按照《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有關要求,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民航局《關于臨空經濟示范區建設發展的指導意見》,制定本方案。 關鍵詞:臨空經濟區功能分區 規劃建設核心區150平方公里,構建“一核四區”空間發展格局,引導臨空產業集聚發展,規劃范圍東至成渝高速公路,西至三岔一線、成自高鐵,南至雁江鎮規劃駿興路、未來醫學城規劃道路(未命名),北至金簡仁快速路、臨江鎮清泉路。其中生態防護功能區點狀分布于臨空經濟區內,主要包含基本農田、環城生態帶、機場生態防護區等。 關鍵詞:臨空經濟區重點任務 加快建設成渝世界級機場群核心樞紐——
發展定位清晰。臨空經濟區定位成渝世界級機場群核心樞紐、臨空產業創新發展新高地、向西向南開放窗口、現代化空港新城。
發展目標宏大。到2025年,實現旅客吞吐量4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70萬噸,航空樞紐核心功能完整齊備,機場樞紐地位顯著增強,與航空關聯的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臨空經濟規模質量全國領先。到2035年,國際航空樞紐地位和輻射作用顯著增強,要素資源吸引力和配置力大幅提升,臨空產業和科技創新更具活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更加便利可及,全面建成高端要素匯聚、標桿效應顯著、引領作用突出的臨空經濟示范區。
臨空經濟區位于成都市與資陽市毗鄰地區,規劃面積29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面積150平方公里,包括成都東部新區三岔街道、草池街道(部分區域)、石板凳街道、董家埂鎮,成都未來科技城福田街道、玉成街道、草池街道(部分區域),簡陽臨空經濟產業園赤水街道、簡城街道,共110平方公里,資陽臨空經濟區雁江鎮、臨江鎮,共40平方公里。
協同發展區面積148平方公里,包括成都東部新區三岔街道、玉成街道(部分區域)、福田街道(部分區域),成都未來科技城福田街道(部分區域)、玉成街道(部分區域),簡陽臨空經濟產業園石橋街道、赤水街道、簡城街道,共89平方公里,資陽臨空經濟區雁江鎮、臨江鎮,共59平方公里。
規劃建設協同發展區148平方公里,作為未來發展的重要依托與功能延伸。臨空經濟區內建設用地按照“三區三線”管控規則和國土空間規劃要求進行管控。
“一核”。即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規劃面積20.85平方公里,加快機場客貨運設施建設,不斷提升機場運營能力和服務品質,全面拓展機場輻射范圍。
“四區”。即航空物流與口岸貿易區、臨空高端制造業區、臨空現代服務業區、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區。
航空物流與口岸貿易區。規劃面積22.18平方公里,位于成都東部新區,重點布局航空保稅物流、跨境電子商務、進境指定口岸、航空口岸貿易、航空維修服務等產業,加快對空側資源的最大程度利用,預留機場未來建設拓展區域。
臨空高端制造業區。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其中17平方公里位于成都未來科技城,13平方公里位于資陽臨空經濟區,重點布局航空發動機、消費電子、智能制造裝備、人工智能機器人、醫療器械等產業,引導上下游企業集聚,打造臨空高端制造產業聚集區。
臨空現代服務業區。規劃面積46.42平方公里,其中19.42平方公里位于簡陽臨空經濟產業園,27平方公里位于資陽臨空經濟區,重點布局高端商務商貿、總部經濟、文化創意、休閑旅游等業態,打造臨空綜合服務集聚區。
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區。規劃面積30.55平方公里,其中18.55平方公里位于成都東部新區,12平方公里位于成都未來科技城,重點布局技術研發、產業孵化、航空科教、國際醫療服務等,加快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區和創新成果源發區。
主動融入新發展格局,推動“兩場一體”協同運營,加快構建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促進各類交通方式無縫銜接,全面提升機場樞紐功能,打造面向亞歐、輻射全球的成渝世界級機場群核心樞紐。
1. 提升機場樞紐功能。圍繞成都國際定期直飛客貨運航線規劃,持續加密國際航線,加快形成“歐洲-成渝-日韓”“成渝-東盟、澳新”的“Y”字形國際貨運網絡,全力保障現有國際客運航線全部平移至天府國際機場。搶抓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生效實施機遇,加快織密與東盟、澳新、日韓航線網絡。
重點布局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等國內精品航線,開通至國內重要物流樞紐節點全貨機航線,鞏固藏、云、貴、新、甘、青等既有航線運力。重點支持基地航空公司在天府國際機場發展,引入有實力的低成本航空公司在天府國際機場設立基地,積極對接招引國外航空公司。加快與雙流國際機場協同運行,提升航線網絡干支銜接水平,做強國際樞紐中轉業務。推進與重慶江北機場在國際航線、中轉聯程等方面合作,
提升機場群國際航線服務水平。加強空港型、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間業務聯動,延伸陸上物流網絡,強化國際空陸中轉功能。
2. 構建綜合立體交通體系。規劃高鐵貨站、成昆聯絡線等貨運鐵路通道,高效銜接天府國際機場與青白江、新津、蒲江等成都主要鐵路物流樞紐節點,推進成渝鐵路擴能改造,加快融入西部陸海新通道。規劃建設雙簡快速路、雙港大道,強化雙港聯動。推進機場周邊“高速路環”“快速路環”建設,規劃建設天府國際機場高速北線-金簡仁快速路、天府國際機場高速北線一金簡黃快速路,實現雙環無縫銜接。
依托成渝高速(擴容)、成資臨空大道、成資大道、成簡快速、金簡仁快速等接入地區延伸。高水平打造綜合交通換乘中心(GTC),推動軌道交通19號線、軌道交通資陽線、市域(郊)鐵路龍泉至天府國際機場線等項目建設,完善城市公共交通,實現航空、高鐵、軌道、高快速路零換乘。
3.加快發展多式聯運。構建“空鐵公水”多式聯運體系,搭建多式聯運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拓展國際航空樞紐銜接轉化和集疏運能力。強化空空聯運,構建國際航空貨運轉運中心,服務國際國內進出口貿易和中轉貿易,強化與綿陽、南充等機場貨站業務對接。優化空鐵對接,依托天府國際機場北動貨站、簡州站動車所、資陽西站存車場,規劃建設高鐵快運基地,持續深化“空鐵”聯程聯運試點和“空鐵公”運輸體系一體化試點,協同青白江國際鐵路港不斷暢通中歐國際班列通道。推動空公聯運,大力發展卡車航班,實現航空干線到發和公路分撥配送無縫銜接。發展空水聯運,聯合瀘州港、宜賓港、重慶港、萬州港拓展東向出海大通道,支持開通“空+公(鐵)+水”聯運班列。
積極培育現代臨空產業體系——
遵循臨空產業發展規律,重點發展臨空指向性強、附加值高的先進制造業以及知識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拓展臨空產業鏈,打造高端化、國際化、特色化的現代臨空產業體系,助力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試驗區和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帶建設。
1、做大做強航空物流。大力拓展航空貨運,積極引進貨運基地航空公司和知名貨運代理商,加大全貨機投放規模,增開國際貨運航線,重點圍繞國內外知名快遞物流集成商,培育以天府國際機場為總部基地的西南航空貨運超級承運人,增強貨物分撥集散和國際一體化供應鏈服務功能。積極發展航空冷鏈,聚焦醫藥、生鮮、農產品等領域,規劃建設區域智能分撥中心、航空冷鏈物流中心等產業載體,完善冷鏈物流服務生態,建設高端冷鏈物流集散中心。加快發展保稅物流,引導企業在綜合保稅區設立倉儲分撥中心,完善保稅倉儲、配送分撥、中轉通關、分揀包裝、出口加工、產品展示、國際采購等增值服務。
2、培育壯大臨空服務。集聚發展臨空總部經濟,重點吸引民航科技及航空、物流總部企業、海外公司駐華地區企業總部、產業龍頭企業和供應鏈服務企業,設立區域總部、職能運營中心、區域研發中心及結算中心等,帶動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聚集。
加快發展臨空金融服務,加快引進和培育一批供應鏈金融服務機構,圍繞金融租賃、離岸結算、航運保險、飛機和大型設備租賃等領域,開發SPV租賃、聯合租賃、出口租賃等創新型租賃模式和產品。大力發展臨空會展經濟,高標準建設會展基礎設施,積極承辦航空航天會展、航空文化、跨境藝術品交流展示等展會,舉辦航空貨運、航空經濟、電子商務、醫療學術等領域專業化高峰論壇。積極拓展航空教育培訓,依托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天府校區,建設一批航空專業人才培養基地,以航空飛行教育、航空維修、應急救援、航空保障等為重點,打造國際一流航空培訓高地。培育壯大高端商業和休閑旅游,規劃建設現代商圈和特色街區,引入高端酒店、免稅購物中心、體驗式消費中心等臨空商業。加快建設天府國際藝術城,規劃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科技創新示范園,培育文化藝術、航空展示、科普教育、社交休閑、戶外運動等業態。
3、加快發展臨空高端制造。突出發展航空發動機與工業無人機,加快航空發動機研發,大力發展飛機零部件、航空材料、機載系統、航電系統及配套產業,培育發展公務機、無人機、特種通用飛機等整機制造,加快發展民航機務維修、空管設備維修、機場特種設備維修等產業,構建以研發、總裝、部附件、測試、維修為一體的航空產業鏈。
培育壯大集成電路與新型顯示,依托電子元器件產業園,加快形成涵蓋集成電路設計、制造、封裝、測試、應用的產業體系。依托光電顯示產業園,重點發展芯片外延、封裝測試和LED產品,建設LED組裝制造中心、新型顯示零部件制造基地等。著力培育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重點發展高端數控機床、激光設備、3D打印機、包含精密零部件與光電元件在內的關鍵基礎零部件,加快形成智能制造核心產業體系。加快發展高端醫療器械,重點發展血管支架、生物活性涂層、3D打印等技術及產品,支持發展基因檢測、生化檢測等體外診斷設備和快檢產品,積極發展醫護機器人、高端醫學影像等醫療設備,高標準建設成都健康醫學中心。
4、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重點發展衛星及應用產業,加快研制航天蓄電池、太陽能電池片和星載計算機等產品,強化衛星通信技術、導航技術和遙感技術等應用,打造微小衛星完整產業鏈條。提升壯大機器人產業,引導精密及重載裝配機器人、在線測量及監控機器人等工業及特種作業機器人向中高端發展,加快救援、醫療康復、物流及泊車、社會服務等服務機器人開發應用。加快推進量子科技產業,重點圍繞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測量等領域,建立量子科技研發和產業化基地,構建量子技術應用場景和標準,推動在生物醫藥、金融科技等領域應用。
全力構建臨空經濟創新高地——
搶抓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機遇,前瞻布局高能級創新載體,實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構筑臨空產業創新生態,打造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一流臨空科創高地。
1、打造高能級創新平臺。加快布局民航重大功能平臺,積極推進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天府校區、民航科技創新示范區(中國民用航空局第二研究所)等項目建設。加快推動天府錦城實驗室、天府絳溪實驗室等建設,不斷增強創新策源能力。組建一批細分領域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孵化+創投”“研發+轉化”模式的新型孵化器。
2、推動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積極爭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爭取更多“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落地。鼓勵具備條件的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圍繞重點產業協同開展“卡脖子”技術攻關。聚焦關鍵核心技術產業化需求,完善成果轉化平臺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開展中試熟化、工程化配套和產業化示范,加速科技成果轉化。高水平運營西部金融創新中心、智創產業空間等科創空間,聚焦產業鏈創新鏈,提供“一站式”科技服務和高品質生活服務配套。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瞪羚”企業、“專精特新”企業,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
3、優化創新創業環境。落實省政府進一步支持科技創新的十條政策,完善以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為主的稅收優惠政策,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擴大科研單位和領軍科技人才自主權,推行重大科研項目“揭榜掛帥”制度。健全創新創業全程化專業服務體系,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技術交易、檢驗檢測認證等第三方專業服務。深入對接“天府英才”“蓉漂計劃”“產業生態圈人才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建立人才柔性流動機制和人才評價體系,構建“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
全面打造向西向南開放窗口——
充分發揮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和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協同改革先行區引領作用,全面提升開放平臺引領功能,積極探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政策和制度,高起點謀劃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強化多層次區域開放合作,加快打造內陸國際空港型自貿高地。
1、提升開放平臺服務功能。提質建設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資陽協同改革先行區,加強與成都天府新區片區、成都青白江鐵路港片區、川南臨港片區一體互動。積極參與川渝自貿試驗區協同開放示范區建設,增強國際投資貿易平臺功能。推動設立天府國際空港綜合保稅區和海關指定監管場地,強化綜合保稅區與機場口岸的集約監管、功能聯動、設施共享、通關一體和產業協同。推動冰鮮水產品、食用水生動物、水果、生物制品、藥品指定監管場地及口岸驗收投運,盡快申報設立肉類、植物種苗指定監管場地。加快完善口岸查驗配套設施,延伸航空口岸功能.
2、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健全外商投資促進、保護和服務體系,全面落實國家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提高貿易仲裁專業水平和國際化程度,健全商事糾紛非訴訟解決機制。引進國際專業服務機構,推行客商投資代辦制度。完善金融服務體系,鼓勵金融機構提高臨空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比例。運用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政務服務配置效率。
3、開展多層次合作交流。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泛歐泛亞地區在國際航空干線直達、海外倉共建共享、信息對接等方面交流合作。主動對接北京大興、上海浦東、廣州白云等高能級樞紐機場,合作共建轉運中心,提高機場國際中轉集拼業務能力。推動成渝144小時過境免簽互認,主動銜接成渝地區腹地城市,加快培育成渝貨源體系。搭建戰略聯盟,推動航空行業、企業之間進行多層次、多領域、多形式合作。
著力建設現代化空港新城——
全面提升空港景觀風貌和環境品質,大力推進智慧空港建設,構建功能配套完善、服務優質高效的發展環境,加快打造全國現代化生態智慧空港樣板城。
1、 建設生態低碳型空港。科學合理確定規劃建設用地面積,切實避讓永久基本農田、生態保護紅線、自然保護地等敏感區域。深入推進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加快建設全域綠廊體系,全面提升生態宜居功能。推動能源結構、產業結構、交通出行結構低碳化調整,推進低碳技術創新、低碳數據支撐和低碳理念普及。
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化、資源化,加強城市景觀照明節約用電管理,倡導綠色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大清潔能源推廣應用,加強節能減排技術和設備應用,積極應用環保新材料、雨水循環再利用、地面車輛“油改電”等技術,實現機場污染物“零排放”。鼓勵航空公司引進節能環保機型,淘汰高耗能老舊飛機,支持飛機節油改造。嚴格實施噪聲治理方案,建立空氣質量監測點和噪聲監測系統,實施高噪聲區綠化工程,降低機場和進場公路周邊噪聲影響。
2、建設現代智慧型空港。推動“智慧機場”建設,促進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與機場融合發展,積極建設智能航空平臺,全面提升機場服務水平和旅客體驗。推行“智慧交通”建設,實現各系統交通信息共享,推進出行即服務(MaaS)技術應用。提速“智慧城市”建設,適度超前部署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推動以航空為主題的應用場景數字化,建設萬物互聯的國際一流信息港。構建智慧城市管理運行體系,打造匯聚城建、環保、氣象等領域數據和統籌管理運營的“城市大腦”。
3、建設國際高端型空港。積極培育國際化、時尚化、現代化消費業態,吸引國內外知名企業和高端人才入駐,打造時尚消費新商圈。全面升級公共服務體系,建立與國際化相適應的醫療衛生、教育服務、就業體系,完善商務樓宇、酒店等城市配套設施,加快建設集公共服務、行政服務等功能于一體的臨空服務中心。優化國際化語言環境,加快實施國際化標識改造工程,試點建設國際化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