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是成都都市圈同城化發展的重要內容,成都都市圈因成德眉資地域相鄰而連接,以文旅融合深化同城化發展,有利于文旅資源配置的優化、文旅產業結構的調整、文旅消費的提質擴容。文旅融合不是文化和旅游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場文化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在規劃共編、設施共建、利益共享、市場共拓等方面的加速推進,實現成德眉資文旅融合目標同向、措施一體、作用互補、利益相連,提升成都都市圈整體能級。
當前,多領域的深度融合發展拓寬了文化旅游的任務與范疇,對成德眉資文旅融合提出了更高站位的統籌部署要求,頂層設計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抓好成德眉資文旅融合,既要有長遠謀劃,也要有分階段目標,確保政策的穩定、長效和協同。建議在《成都都市圈發展規劃》《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設規劃》的基礎上,定位成都都市圈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中的極核功能,在省級層面啟動編制《成德眉資文旅融合發展總體規劃》,以及研學旅游、紅色旅游、生態旅游發展等專項規劃,由成都市牽頭編制《成都都市圈龍門山龍泉山旅游業發展規劃》。瞄準長期目標,落實國家和省文旅發展戰略,銜接市級規劃,明確區域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發展的目標方向和階段性任務。統籌資源配置和重大項目布局,基于成德眉資的密切聯系和發展的不平衡性,形成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的都市圈文旅融合發展空間格局。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積極尋找產業鏈條各環節的對接點,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內涵品質,以旅游促進文化的傳播消費,實現文化事業和文旅產業雙向融合、相互促進。 編制《成都都市圈歷史文化資源譜系》,實施文化基因解碼工程,全面解構成德眉資文化活態基因,基于景觀廊道和空間分布差異對文旅資源進行結構性整合,凸顯成德眉資在巴蜀文化體系中的特色優勢。開展成德眉資旅游資源全面調查和分類歸總,系統記錄、整理、分析生態旅游、鄉村旅游等各類旅游資源信息。 由省文化和旅游廳牽頭,組織國內知名文化旅游專家,編制《成德眉資文旅IP融合建設規劃》,突出成德眉資巴蜀文化特色,明確IP建設策略,構建成德眉資文旅IP體系,形成特色文旅吸引極核。以核心文化元素與脈絡的打造為重心,以文化產業、文化延伸產品與文化旅游體驗為主體,架構區域文化體驗與活力核心,共推一批具有城市聯動性的品牌節會,塑造區域文旅整體形象。 梳理挖掘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寶墩遺址等遺址文化資源,三國文化、三蘇文化、紅色文化、石刻文化、歷史名人等傳統文化資源,以及大熊貓、彭祖養生、瓦屋觀光等生態文化資源,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共同打造世界級文旅產品。以體驗為形式進行包裝,將文化轉化為旅游吸引物,創新文化研學、文旅場景等形式,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結合區域文旅市場現狀及未來發展需求,規劃建設多層次的旅游配套設施,彰顯文化特色,全面提升成德眉資四市旅游的信息化、智慧化、數字化水平。 一是共建智慧旅游基礎設施。以智慧蓉城建設及“互聯網+”為抓手,形成“快慢”結合、“陸空”聯動、設施齊全、功能完善的綜合智慧文旅系統。強化和延伸文旅e管家平臺的服務功能,加快天府文化云平臺同城化貫通,建立集多功能于一體的成都都市圈文化旅游云平臺,夯實智慧旅游城市建設基礎,在游客服務智慧化、旅游企業經營數字化、旅游部門管理智能化及旅游大數據應用等方面加快四市暢通。 二是完善旅游公共配套設施。加快推進四市暢通旅游公共服務平臺合作,推進微信協同運維、旅游一體化LOGO、旅游一體化網站、旅游小程序、旅游一卡通等公共旅游服務項目工程建設。以成都為核心,打通四市共用共享數據通道,實現成德眉資通訊基礎設施、信息網絡資源及數據傳輸交換共享。加快各級旅游集散中心的建設,提升目的地旅游綜合環境,建立全覆蓋高速融合網絡、客運指揮調度系統、交通應急指揮系統,打造智慧城市基礎設施保障體系。 標準化的管理和統一的服務規范,有利于文化旅游要素的自由流通,是推動區域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因素。 一是成立成都都市圈文旅標準技術委員會。在該委員會指導下開展區域文旅管理服務標準的制定、實施和評估等,統一區域內文化旅游設施建設、文創園區建設、旅游景區管理、旅游配套服務等標準,規范區域文旅市場秩序,協調相關服務規范和標準的對接。 二是建設成德眉資文旅市場服務標準體系。編制《成德眉資文化旅游地方標準化文件匯編》,建立文旅標準化專家庫,研究制訂文旅精品品牌評估體系、文旅服務水平評估體系、文旅人才培養體系、文旅公共服務設施/設備等行業標準體系,共同維護區域文旅市場的良好秩序,提升文旅融合的品牌知名度和行業服務水平。 三是加強成都都市圈文旅標準互認。協調成德眉資四市文旅融合相關服務規范和標準的對接,對區域內的圖書館、文化館、劇場、體育場館等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以及交通指引標識系統、應急救援體系、咨詢中心、集散中心、停車場、公廁、休息點等旅游公共設施和服務,采取統一標準建設和管理,提升區域文化旅游國際化、現代化水平。 通過構建合理的成本分攤和利益分配機制,促進成德眉資文旅資源合理流動,探索創新跨區域文旅融合的模式路徑。 一是設立成都都市圈文旅融合發展基金。按照自利性與互利性相統一的協作原則,設立成都都市圈文旅融合發展基金,可考慮按4市文化旅游產值收益大小確定籌資比例,搭建成本分攤和利益分享平臺。采取成都都市圈文旅專項財政收入轉移支付等經濟收益再分配方式,完善區域文化旅游收益的梯度分配和補償機制,實現區域整體利益最大化。 二是建立成都都市圈文旅統計制度。參照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統計管理辦法》、國家統計局《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標準(2018)》《國家旅游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2018)》,規范成德眉資四市文旅產業統計標準和口徑,建立成都都市圈文化旅游產業統計制度,定期發布文旅統計數據,深入推進成德眉資數據和信息的交換、共享,提升文旅融合調查監測、統計分析、預測預判的能力和水平。 三是探索組建成都都市圈文旅集團。依托“成都都市圈文化旅游合作聯盟”,推動成德眉資四地市場主體跨地區、跨部門、跨行業、跨所有制組建大型文旅集團,統籌文旅資源和生產要素的組織協調,建立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與成都都市圈文旅融合發展相匹配的行業發展體制和管理體制。